2025(第二十届)青岛国际水大会暨水展于7月2日至4日在青岛成功举办。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场“化工废盐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交流会”于7月3日上午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本场会议由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危废部何艺副主任和北京化工大学刘研萍教授共同召集,吸引了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环保企业的百余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化工废盐治理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路径。
聚焦痛点议题,共谋绿色发展
化工废盐因成分复杂、毒性高、处理难度大,长期困扰着行业发展。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推进,如何实现其减污、降碳与资源化协同治理,成为环保领域的关键课题。交流会围绕这一主题,通过八场专题报告,系统梳理了政策导向、技术进展与产业化实践,为行业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议伊始,何艺副主任以《化工废盐资源化利用进展和政策管理策略》为题,拉开了专题研讨的序幕。他从政策法规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了当前废盐治理的挑战与机遇,提出废盐资源化利用的解决方案,并强调了资源化利用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意义。
刘研萍教授在《化工废盐技术评估体系研究》中,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废盐处理技术评估框架。她指出,建立评估标准有助于筛选高效、经济、环保的技术路径,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秘书长李静以“无废供应链”理念切入,分享了《无废供应链建设引领废盐高质化利用》的报告。她提出,通过优化产业链布局,可实现废盐从“被动处理”到“主动增值”的转变,提升资源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天津理工大学曹凌云老师代李梅彤教授做了报告,结合工程案例,详细介绍了《高含盐有机废水及工业废盐资源化技术与产业化应用》。他指出膜分离、蒸发结晶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已成功实现废盐中氯化钠、硫酸钠等成分的高值提取,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清华大学吉庆华副研究员 在《化工废盐电化学深度除杂技术》中,展示了电化学技术在去除废盐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杂质的独特优势。他强调,该技术具有低能耗、高效率的特点,为后续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洋研究员分享了《化工废盐高值转化制纯碱/小苏打技术及应用》。他提出,通过先进的化学转化工艺,可将废盐转化为纯碱、小苏打等工业原料,显著提升其经济价值,目前已在多个化工园区实现工程应用。
北京工业大学王维高级工程师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分析了《化工废盐资源化技术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性》。她指出,通过生命周期评价(LCA)模型,可精准识别技术的环境足迹,为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化创新(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方广君博士针对有机污染废盐治理难题,分享了《有机污染化工废盐高值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他提出,采用热解耦合催化氧化技术,可高效去除废盐中的有机污染物,实现资源化与无害化双重目标。
本场交流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化工废盐治理需多方协同:政府需完善政策与标准体系,科研机构应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企业要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行业协会则需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会议召集人何艺副主任总结道:“化工废盐治理是环保领域的“硬骨头”,但也是资源循环利用的必经之路。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助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结语
2025青岛国际水大会的成功举办,再次彰显了其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水处理行业盛会的地位。而专场 “化工废盐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交流”的顺利召开,则为化工固废治理领域注入了新活力。未来,在政策引导、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的共同驱动下,化工废盐的绿色治理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