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非法倾倒固废称只是"暂存",一起污泥事件调查
最新动态
非法倾倒固废称只是"暂存",一起污泥事件调查
2025-07-071

上坟途中,山东威海乳山市夏村镇清口涧村村民赵常文看到6辆罐车,不间断地向该村南山采石坑内倾倒大量污泥和污水。


赵常文担心这会给当地村民的饮用水、土壤和附近的水库造成污染,为便于举报,他拍摄了倾倒时的视频作为证据。这天是2024年11月1日,该事件中涉事企业为乳山康达水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达公司”)。

康达公司总经理李宏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倾倒行为始于去年10月底,历时10天左右,这些污泥为一般固体废物。装车前,污泥被中水稀释过,泥水混合物共计4000吨左右。

根据2020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禁止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和处理后的污泥。而李宏伟则称:“此次倾倒只是‘暂存’在农村,后续再进行处置。”

2025年6月,乳山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邵金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一般固废的处置必须做到安全处置,即便是康达公司所称的“临时放置”也不可以,其行为是违法的。



为赶工期向农村倾倒固废?


赵常文录了视频后并没有立即举报,但他发现,倾倒并未停止。几天后此事传开,村民们担心其会污染当地水源,于是,多位村民拨打12345,向生态环境部门举报。

邵金科称,接到村民投诉后,该大队派执法人员同夏村镇政府工作人员去现场查看,发现在清口涧村南山处确实堆积了大量污泥。经核实确认,污泥来源于康达公司。2024年11月8日,威海市生态环境局乳山分局将该线索移交给乳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之所以移交线索,威海市生态环境局乳山分局在移交函中解释称: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相关规定,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和处理后的污泥处置情况,应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中国新闻周刊》从乳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了解到,该局经核查确认,具体实施该倾倒行为者为江西景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景昆公司”)。李宏伟确认,该倾倒行为康达公司知情。“景昆公司是我们这次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施工单位,该公司在我们集团的施工企业名录中。”

康达公司在进行什么工程,污泥何来?

李宏伟解释称,2024年,康达公司为提高污水处理量,做了相关升级改造工程建设。而在升级改造前,需先处理公司池子里的污泥。他算了一笔账,如果在厂内将污泥脱水后送到污泥中心处理,脱水工作预计需要6个月。而如果先将污泥拉到某地“暂存”,处置时间缩短了5个多月,施工方可以快速进行上述升级改造工程。

李宏伟承认,在倾倒之前,康达公司没有将此次倾倒行为告知生态环境部门。因为公司认为只是将污泥“暂存”到农村。而且公司在倾倒前,请专家做了可行性论证,认为其只是一般固废。“如果是化工企业的污泥,里面会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那样的话,我们打死也不敢这么处理。”李宏伟说。

2025年3月3日,乳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向康达公司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对该公司处20万元罚款,对直接责任人李宏伟处2万元罚款。

《中国新闻周刊》从乳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了解到,村民举报的相关问题核实后,该局督导康达公司立即开展处置工作,现场污泥按照相关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现场污水用罐车拉运至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至2025年1月11日全部清理完毕。

乳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出具的一份该事件处置工作的情况报告显示:经现场调查取证,采石坑下游设置了拦水坝,坝体保持完整,未发生污水流向下游水库、水源地、基本农田等情况。

情况报告称,2024年12月13日,威海市生态环境局乳山分局委托山东天弘质量检验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弘公司”)对周边地下水取样检测,同月14日和17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委托天弘公司对南侧水库(即南洼水库)地表水取样检测,检测结果均符合相关规定,未发现污染迹象。

2025年1月15日,乳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委托天弘公司对井子村南侧水库跟踪取样检测,检测结果符合相关规定。2025年1月10日,该局委托威海弘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污泥临时储存场所恢复后周边环境质量现状评估,1月22日完成堆放点周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取样,检测数据均符合相关规定。

2025年4月11日,《乳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乳山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清口涧村污泥临时储存场所恢复后周边环境质量现状评估报告》通过专家评审,报告认定污泥临时储存场所下游1000米范围内(含井子村、清口涧村)地表水、地下水及周边农田土壤符合相应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不过,对于上述已被“全部清理完毕”的结论,赵常文、冯明勋(与清口涧村相邻的井子村村民,南洼水库承包者)等举报人并不认可。

2025年6月底,《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来到涉事采石坑附近,发现周边已长出杂草,当时倾倒污泥的痕迹已不明显。采石坑内有许多积水,附近村民称,积水为石头渗水和雨水等原因导致,水发出微微刺鼻的味道。

“如果已经清理干净,这个季节这片水域应该有很多小青蛙,现在连个影子也看不到。”赵常文指着排污区说。

冯明勋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该报告委托人为冯明勋,样品来源为“委托方送样”,来样时间5月7日,检测单位为山东公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检测结果显示,客户自述的采样点位为康达水务污水倾倒处。同时还列举了10余种金属检测项目与数值,如汞(μg/L,微克/升)为37.9、镉(mg/L, 毫克/升)为0.06等。不过,该报告并未判定超标与否,报告显示“仅提供检测数据,不做判定”。

邵金科称,采样有严格流程,现场取样时要拍照,要有采样时间、地点、经纬度等数据,传到省里的相关系统内。“如果仅是村民个人送样,而非第三方现场取样,取样来源很难证实。”

乳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孙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事件发生后,“我们想跟举报人见面,把第三方公司的检测结果、清理情况告知他们,如果他们不认可清理结果,可以现场指认。但他们拒不见面,我们到现场后,给他们打电话,他们也不接,给他们邮寄相关报告也被拒收”。

冯明勋和赵常文都表示,之所以不愿见住建部门的人,是因为“不信任他们,他们在骗人”。赵常文还称,其诉求是“相关部门做好无害化处理,做到一点残留物没有,同时还应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邵金科说,举报人至今仍在投诉,“一遇到投诉,我们就得去现场。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去了现场几十次”。

“我可以负责地说,我们已全部处理得干干净净。如果举报者能找出我们没有处理完毕的污泥、污水,我们愿意承担法律责任。”李宏伟说。



农村成污染“避难所”?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曾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可如今,污染正在悄悄地腐蚀着乡村的溪水、田地。
近几个月发生的农村环境污染事件,再次灼痛了人们的心。
今年6月,津云新闻记者接到河南村民和志愿者爆料称,在河南南阳有农田、林地遭到垃圾焚烧渣土违规倾倒,形成“渣土山”。尽管涉事企业辩称为“临时存放”并采取了简单覆盖措施,但专家强调其处置方式可能违反固废污染防治法,隐患重重。

记者抵达南阳市西峡县田关镇田关村,远远便能看到一处高地耸立着渣土堆,表面覆盖着颜色混杂的遮布,显得斑驳杂乱。村民证实:“那是放垃圾的,经常有车运来。垃圾场就在那边冒烟囱的地方。”据村民介绍,这些垃圾焚烧渣土已堆积数月,堆放地由当地村民刘某敏承包。

沿着村间小路向上行进,快到达渣土堆放的地点时,明显感觉路面上灰黑色渣土增多。“‘渣子’堆在上面的空地上,一刮风尘土飞扬,家里的桌子上每天都有一层土。”附近村民感到十分无奈,渣土导致雨天满地泥,晴天满天灰,不仅污染土地,还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

沿着小路向上步行,在渣土堆放处看到,渣土呈灰黑色,颗粒有粗有细,现场有一辆形似装卸车被黑布罩着,地面上能看到各种颜色的塑料布。

津云新闻记者从渣土堆中穿行,来到最高处,看到距离约几百米处的另一座高点上已经形成了另一座“渣土堆”,目测“渣土堆”约四、五十米高,部分位置铺有盖布。据当地村民估计,两处渣土堆放点占地约40亩左右,渣土堆放处和周边的农田相接。津云新闻记者在现场等候了一会,没有等到渣土运送来的车辆。

“渣土堆放在林地或农田周边,每逢降雨,渣土就渗入田地间,长时间污染农田或林地,对当地水环境及土壤环境都构成潜在的破坏。”环保观察员孙林(化名)认为,垃圾焚烧渣土表面上是粉尘污染,但从环境科学的角度来看,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今年5月份,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篇题为《河南洛阳市新安县——煤渣倾倒耕地 多年难以恢复(来信调查)》的报道,其中提到:
河南洛阳市新安县正村镇白墙村村民来信反映:2016年前,有人多次把煤渣随意倾倒在我们村东头的耕地里。2016年后,虽然没有再倒煤渣了,但原来的煤渣一直没完全清除,仍留在地里,共有10多处。我们担心这些煤渣不仅影响庄稼生长,还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希望有关部门尽早清理废弃煤渣,还我们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按照来信提供的信息,记者近日来到河南洛阳市新安县正村镇白墙村,看到村东边1公里外,坐落着以煤炭开采为主营业务之一的新义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义公司”)。一条东南—西北向的公路上,不时有装载着煤炭的卡车驶过。

在新义公司北侧,这条运煤公路的起点,记者远远望见一些土地是黑色的。这是一处读者来信里所说的煤渣倾倒地,煤渣让这片土地呈现黑色。有的煤渣成堆堆放在路边;有的平铺在地里,形成20至60厘米不等的厚厚的煤土层。

“记得2013年的一天,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找到我,要把我家土地用来堆放煤渣,同时给些钱作为补偿。”村民赵丽(化名)一家有5口人,共有3亩1分耕地,本就人多地少,加上当时地里种着的小麦还未成熟,她当即拒绝了这个提议。

但来人不由分说,夜里把地里的小麦推平,倒上一车煤渣。“我发现时,庄稼已经被毁了,没办法,只好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签订了耕地租用协议。之后他们又来倒过几次煤渣。”赵丽指着一个煤渣坑对记者说,这是当年煤渣集中堆放地之一,“那年有两家洗煤厂和村民签了协议,共占地37.2亩。”

记者看到,有的煤渣堆上面长着杂草,有的覆了一层土,种着一些农作物,但生长态势不是很好。据赵丽介绍,后来镇里组织人手把煤渣铺平,在上面覆了土,以便种植农作物,但她的地“覆土太薄,庄稼营养不够,也不抗旱,种过小麦、花生、油菜,种啥啥不行”。现在地里种的是油菜苗,不少苗发黄打蔫。

沿着运煤公路往西北走,记者发现了另一处煤渣倾倒地。

这里是块台地,从侧面看煤渣厚约15厘米,上面覆了一层五六十厘米厚的土,地里种着小麦。

“这些煤渣倒在这里至少12年了。”村民刘华(化名)担心的是,煤渣留在地里,风吹雨淋的,如果煤渣里含有害物质,会不会污染地下水?这样的地,种出的庄稼会不会有问题?

继续向西北走,记者又发现第三处煤渣倾倒地。

和之前两处不同,这里多数是大块煤渣,捡起来,用力一捏,大块煤渣会分层碎成一片片。而且这里的煤渣明显被人修整过,铺成了一条1米多宽的黑色小路,小路两边种着小麦。

同一月份,《财经调查》栏目接到群众反映,在湖南、江西的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包含危险成分的工业固废,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堆存、填埋的乱象。

《财经调查》记者来到了湘潭市湘潭县易俗河镇的水竹湾村。在村道两旁,记者发现了十余堆建筑垃圾被随意堆放在路边,水泥块、红砖、石膏板、瓷砖等清晰可见,垃圾堆混杂着混凝土、砖块、塑料、薄膜以及各种生活垃圾。

在石家坡组的一片树林中,记者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垃圾堆场。

在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的黑家湾社区,记者发现一个地块明显比周围的田块高出近一米,地上不见任何庄稼。

仔细查看,在地块的边缘可以看到不少大小不一的水泥块和砖渣。随后,记者扒开了覆土层,土层下面水泥块、钢筋等建筑垃圾随处可见。

记者登录自然资源部“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查询得知,这个地块的属性为永久基本农田。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早在2024年11月,当地媒体就曾对这块永久基本农田被违法违规堆存建筑垃圾的现象进行了公开报道。媒体报道后,雨湖区长城乡政府公开表态,会立即落实整改措施,回应民众关切。然而,记者在现场看到,乡政府所谓的整改,只是进行了简单覆土,建筑垃圾清运工作并未开展,这块永久基本农田依然面临着被撂荒的境地。

记者发现,永久基本农田被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违法违规侵占后,仅仅在垃圾表面覆盖一层薄土的情况,也在雨湖区的其他几个村镇存在。

今年4月份,经济参考报起底了省际交界固废倾倒“黑灰产业链”,报道中提到:
趁月黑风高在河湖中倾倒废酸,将废电镀膜渣、废树脂、工业污泥埋藏于农田之下,省际交界处的农村暗藏“垃圾处理工厂”……记者近期走访多地调查发现,在部分地区固废倾倒参与者已形成日趋隐蔽化、职业化的“黑灰产业链”,他们瞄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管控薄弱的地方跨区域作案,在巨大利益面前铤而走险,肆意污染环境。

日前,在当地村民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东部两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在村子里多处农田、水塘、湖边,用铁锹下挖几下便能发现带着恶臭的黏稠“黑泥”,明显与当地正常泥土不符。村民介绍,这些“黑泥”都与村中的“新型建材公司”有关,该公司从多地接收固废,不加处理便直接倾倒、掩埋,当地村民对此深恶痛绝。虽然这家公司目前已经关停,但留下的环境影响并未完全消除。

为何选择在省际交界处倾倒固废?多地干部介绍,一方面,省界位置特殊,附近人口密度小,生产生活设施较少,交通不畅;另一方面,部分省界犬牙交错,当地村民也不一定清楚责任归属,往往只有国土测绘部门才能界定,省际联防联控压力大。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认为,一些发达地区固废处置成本高,设施不足,导致固废转移向处理成本较低的区域。

在东部某省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多名村民勾结固废收集、处置企业,将他人在外省收集的化工废料、废电镀膜渣、废树脂、工业污水污泥等危险废物,以及废原料袋、废岩棉、废玻璃纤维等工业固废,非法掩埋在其承包的农田中。

阻断城市污染“上山下乡”


近年来,一些不法企业和个人为了谋取私利,肆意破坏农村环境,将污染产业和废弃物向农村转移,严重威胁着农民的健康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四十条明确规定了四大禁令,为农村环境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法律屏障:
禁止违法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产业、企业向农村转移。
禁止违法将城镇垃圾、工业固体废物、未经达标处理的城镇污水等向农业农村转移。
禁止向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等;
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和土地复垦。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
今年1月份,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从现在开始,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将主攻哪些内容?未来我国的乡村将是什么景象?
什么是“美丽乡村”?根据新发布的《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就是“村庄干净整洁、农业绿色低碳、生态环境优美”。专家介绍,《实施方案》对美丽乡村的评判标准遵循的是“各美其美”的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近期要达到哪些目标?《实施方案》规定,到2027年,全国近3000个县里,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要达到40%。具体来说就是农业绿色发展进展明显,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新增完成6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到2027年前,国家将分类选取100个左右的重点县(市、区),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现在,拒绝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等方面严重不协调,这些因素使得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后,其治理难度比城市大得多。农村的生态环境,不仅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各种污染最终还会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影响到城市人口。城乡之间唇齿相依,同在一片蓝天下,一旦农村的生态屏障遭到重创,终有一日会带来影响全局的环境灾难。

来源 | 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经济参考报、津云、央视财经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